关于竞赛 竞赛规则 奖励计划 参考资料 联系我们
     首页 >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 参考资料
礼宾知识
(2021/09/06)

  礼宾、礼宾次序和礼宾规格

  1、什么是礼宾?

  即以礼待宾客,外文中“礼宾(protocol)”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意是“粘合”,后引申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表示敬意和友好的一整套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2、什么是礼宾次序?

  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一定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体现东道主对各国宾客所给予的礼遇,在一些国际性的会议上,则表示各国主权平等的地位。

  3、礼宾次序的排列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主要有三种。一是按身份与职务高低排列,二是按字母顺序排列,三是按就职时间先后排列。

  4、什么是“右上”原则?

  在外交礼仪活动中,礼宾次序确定后,座位、站位如何安排,国旗如何悬挂等,仍需明确上位的位置。

  国际上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右为上,新中国外交礼仪吸收了这一习惯做法,例如,涉外活动中,会见时,主客并列入座,主人右半边的座位是客人的;宴会上,客人坐在主人的右侧;悬挂两国国旗时,以旗面面向观众为准,客方国旗在主方国旗右侧。

  我国自古实行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叫“虚左”,如成语“虚左以待”。目前我国的非涉外礼仪活动,仍按传统礼仪做法,以左为上,如全国人大、国务院等开会的座位安排等。

  5、什么是礼宾规格?

  通常是指对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其它重要外宾的礼遇。如为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举行欢迎仪式,鸣放21响礼炮,检阅三军仪仗队,举行欢迎宴会、会谈等。礼宾规格高低是由来访者身份高低和来访性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礼兵

  6、什么是礼兵?

  指在重要礼仪活动场所安排的着军礼服的士兵。作为一种礼遇,在礼仪活动场所安排礼兵,是国家重视该礼仪活动的体现。

  国宾和重要外宾

  7、什么是国宾?

  指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但在一些国家,“国宾”的概念仅限于指国家元首,例如在日本,政府首脑被称为“公宾”)。

  8、什么是重要外宾?

  指外国国家副元首、政府副首脑、外交部长和其他正部级及正部级以上来宾。

  国事访问、正式访问和工作访问

  9、什么是国事访问?

  指外国国家元首应我国家主席的邀请对我国进行的享有最高礼遇的访问。我一般给予最高礼宾接待规格。

  欢迎仪式的内容包括:军乐团奏两国国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检阅分列式;鸣放礼炮21响(如在室内举行仪式,则无分列式,不鸣放礼炮)。

  10、什么是正式访问?

  指外国政府首脑应我国务院总理的邀请对我国进行的正式的访问。我一般给予相应的礼遇和礼宾接待规格。

  欢迎仪式内容包括:鸣放礼炮19响,其余安排同国事访问。

  目前,重要外宾的访问一般也称正式访问,其中国家副元首的正式访问有欢迎仪式,内容包括:军乐团奏两国国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无分列式,不鸣放礼炮。

  通常不为其他正式访问举行欢迎仪式。

  11、什么是工作访问?

  一般系指外国有实权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应我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或中国政府的邀请,对我国进行的以工作为主的访问。礼仪安排从简,访问时间较国事、正式访问短。

  鸣放礼炮

  12、鸣放礼炮的来历?

  鸣放礼炮源于400多年前的海军礼仪,是当时海军欢迎贵宾登舰的一种最高礼节,后人们将此种礼仪从舰船上引用到陆地上,从鸣放带弹头的火炮变为不带弹头的空炮。1772年英国规定,鸣放礼炮21响为欢迎国王和王后的礼遇。1875年美国国务院和英国驻美公使达成协议,将鸣放礼炮作为欢迎国宾的最高礼遇,即21响为最隆重,19响次之。现在国际上鸣放礼炮的常规做法是:欢迎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欢迎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

  有的国家举行盛大庆典时也鸣放礼炮。

  仪仗队

  13、仪仗队的来历?

  仪仗是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武器等,后来也用来指国家举行大典和迎接外国贵宾时士兵所持的武器。仪仗队是执行这种礼节任务的部队。现在的仪仗队一般由陆、海、空三军或只由陆军组成。

  国宴

  14、什么是国宴?

  通常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国事或正式访问而举行的宴会。宴会厅内一般悬挂国旗,安排乐队演奏国歌或席间乐。席间有时致辞或祝酒。

  目前,在我国举行的国宴上不演奏国歌,奏席间乐,无致辞或祝酒。

  古代的宾礼与鸿胪寺

  5、古代的宾礼是指什么?

  宾礼是我国古代“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一,系指君王与诸侯之间朝拜聘问,使互相亲附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阴见曰同。时聘曰问,阴兆页 曰视。 ”后来也指对外国来使的接待之礼。

  16、“鸿胪寺”是何机关?

  古代掌管外交和礼仪的官署名,具体职能是“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等事务。北齐时始设,至清朝(辽、金、元等朝代无此官署)均有鸿胪寺,但清朝鸿胪寺职能已变,有关外交礼仪事务,多由礼部或其它部门掌管。

  礼尚往来与不卑不亢

  17、“礼尚往来”的含义是什么?

  语见《礼记•典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为在礼节上要有来有往。现引申为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亦即对等原则。

  18、“不卑不亢”的含义是什么?

  1950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全体干部会上做报告,说“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容易流于自卑,而今天革命胜利了,却又容易流于骄傲。不亢不卑才是我们的态度。”此后他曾对此反复强调。不卑不亢已经成为我国外交人员在对外交往中遵循的指导原则。

  外交代表

  19、什么是外交代表?

  又称外交使节,是一个国家派往其他国家、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的代表。外交代表有常驻和临时两种。常驻外交代表系指派驻某一特定国家,并负责同该国保持经常联系的代表;临时外交代表